随着深冬旅游旺季的来临,私人陪游的话题也成了热点。但是如果搜索某度百科,会赫然看到,“私人陪游(一种违法的旅游服务)”这样的条目。究竟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,如何选择和取舍也成为一个难题。
当下,灵活就业人士在旅业除了选择直播带货推介,直接参与私人陪游的情形也日渐增多。“私人陪游”的本质不是导游,而是陪伴式服务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1535名受访青年的调查显示,58.7%的验过陪伴式服务,包括游戏陪玩、陪跑陪健身、陪聊、陪伴式音频节目等,90后、00后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62%和65.10%;80.5%的受访者觉得陪伴式服务对自己有帮助。
陪伴式服务的兴起,缘于年轻人的社会融入度不高,易感孤独,这并非边缘人群的奇葩需求,按照上述统计显示,有六成以上都是认可了陪游的必要性。如果单纯从旅游活动来看,私人陪游与跟团游、自助游相比,它既有“想去哪就去哪”的灵活,又解决了规划行程等麻烦,甚至可以提供情绪价值。一旦谈到情绪价值,就是个价值无底洞,会不会有违反法律或道德的行为发生,是最难察觉的。
按照传统定义,依据《旅游法》,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佩戴导游证,为旅游者提供服务须接受旅行社委派,不得私自承揽业务。但绝大多数私人陪游服务提供者不具备导游资质,多为兼职,与游客通过社交软件沟通,没有书面协议,甚至这些陪游者缺乏应急技能,遇突发事件不能提供必要的援助。既然交易双方都不在法律纸面进行权利责任划分,监管自然也无从下手。
当陪游市场规模非常大的时候,它既对监管的与时俱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,同时也带给了社交软件以商机。这个商机可以是如何进一步促成交友匹配的,是诱导性、刺激性的,同时,也可以是如何规避交友双方人身风险,降低事故发生,增加保险保障之类的。如果交易者接受了条款,那么一切责任自理。类似于10年前网约车兴起时完全是私人交易,很多年后才被按照类似出租车的方式来管理。那么纯粹是陪伴式的交易服务,真要监管却无门类可划分,只能风险自负,因为这就像“租个女友回家过年”那样。最后,还是要靠互联网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,而不可能跳出互联网生态去规范。
“每逢佳节胖三斤,仔细一看三公斤”,春节临近尾声,不少市民开始担忧:春节期间大吃大喝长出来的肉,节后该如何尽快减下去?饮食运动,怎样科学进行?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吴江主任。[详细]
最近,有网友分享了自己想给爸妈送惊喜礼物,反被退货的经历:考虑到爸妈开超市,每天理货辛苦,他和两个姐姐为父母购买了一台椅,却被爸妈退了货。子女的孝没换来爸妈的笑,反倒被指责“不打招呼就买”、嫌弃“不实用不高兴用”。[详细]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,它一来,就宣告着春天正式开始,世间万物都要从沉睡中苏醒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按照天文上的划分,从立春开始,一直到立夏前,这段美好的时光都属于春天。不过,立春可不单单是个时间节点,它和我们的身体健康关系密切。近日,记者采访到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的刘国强副主任医师,为大...[详细]